读书时间:2017第一季度

一直自诩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至少在我的带领下我们三兄妹人手一台Kindle,当然她们俩看的书比我看的要多很多。不过还好,至少今年第一季度看的书就已经超过去年一年的总量了。

余震

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看完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之后才看的。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的书肯定是会比同名电影好看的,毕竟电影的为了市场排片档期的问题不可能把一本书的内容在100分钟左右完全的讲完。但《余震》是个反面的教材,电影实际上是比书要好看很多的,原著更多的是内心灰暗的基调,完全是一个病态心理患者的正面写照。

微博力•140字推爆全世界》、《微博:改变一切

前两年微博很火的时候大家都趁着这个IP出书,这两本书前者讲Twitter的发展史,后者则是“人生导师”李开复先生叫我们如何正确的发微博。要说《微博力》是一本叙事平淡的传记,那么《微博改变一切》就是李开复一个人在自言自语的扯淡了,完全是借势圈钱的行为。

至于李开复所说的微博让用户获得了“掌控权”,这也是在胡扯。所谓用户的控制权这种东西仅仅是在法制健全的国家才可以的。在国内,你用微博反应了问题,然后一会儿就发现微博管理团队给你发来私信说你的内容不适合显示。即便有人通过其它手段达到了宣传效果,就如三星最开始的爆炸事件,三星的PR还可以找关系把这个事件定性为认为的外部加热导致的。直到最后随机的爆炸事件越来越多的时候才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设计缺陷。如果仅仅是因为少量的孤立爆炸事件,国内这种环境下正义不仅得不到伸张反而还会被反咬一口。所以真正的控制权是掌握在少数权贵的手里的。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余华的作品,2011年出版,用“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这十个词汇结合自己从小到大的故事隐射概括了中国目前的状况。此书国内国内没有销售,因为本书开篇的两章“人民”和“领袖”就触碰到了中国的那十年和那一年这两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腾讯传1998-2016

从OICQ开始讲起,通过阶段性的标志事件讲完了腾讯从深圳一个租不起服务器的小公司一跃变成现在互联网三大巨头的发家史。

腾讯一直是认为是业界公敌,你做什么他就抄什么,然后凭借QQ的庞大用户群导流,迅速的干掉竞争对手。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新浪UC、51空间这样的东西?

QQ、QQ空间、微信的最初产品都不是腾讯自己发明的,但腾讯了解中国国情,通过对原产品的“微创新”改进原生产品,让它们适合中国人的上网习惯。比如QQ,国外的ICQ聊天记录是储存在本地的,因为它们国家发达很多人都有电脑,而中国接触即时聊天软件比较早的人都是在网吧,所以它们它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就连给腾讯写传记的吴晓波自己都说“几乎每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美国的克隆版,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型,但是,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在日后找到了完全不同于原版的生存和盈利模式。从QQ对ICQ的克隆,到微信对kik的跟进,腾讯历史上的战略性产品都找得到仿效的影子。而耐人寻味的是,被仿者很快销声匿迹,而腾讯则据此获得成功。”

以上。希望二季度能多读几本,哪怕是泛读,有个好的开始总是不错的。

您也许会感兴趣:

读书时间:2017第一季度” 有 13 条评论

  1. 还以为都要选择同步在简书。其实你有没有想过。。直接做成微信公众号。博客也不用打理了。。写文发里面得了

  2. 书单里面评价一下微博好了

    李开复老师的认知是局限在微博早期的状态了,那时候国内对微博的认识并不全面,大众认为微博是从喉舌和公知口中夺取了话语权,部分公知认为是取得了言论自由,行政们认为微博是个很难堵的信息披露平台,不知所措。

    结果几年过去了大家都看清了一切的真相,不会思考问题的大众拿到了话语权也只会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公知拿到了言论自由结局就是智商彻底暴露信誉破产,行政们也明白了在微博上做个kol反而比信息不透明时代好管控。

    也就是前阵子泸县那群无能蠢货,用上个世纪的思维处理问题,才偶然地可以让人看看微博刚出来的时候,无法正确应对的事件可以被不会思考的大众给折腾成什么样子。

    微博这种东西还是乖乖做做营销平台就好了……连新闻平台都不及格啊。

    • 确实如此,他那本说也是在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写的,当时的微博确实对有些事情起到了影响作用。但是放现在来看,这些东西已经不适用了,现在凡是和“敏感”话题有点关系的都会被微博小秘书授予“该条微博不适合显示”的荣誉称号。时代在变,老方法不一定就能解决新问题。这些人没有搞明白这个道理。

  3. 我是感觉现在的书,大多归类于鸡汤鸭汤鱼汤,真正的好书淹没在书海中,反而是这种没啥内涵的书获得了大量IP。。。

牧羊人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